MIT硬碰白宫!拒绝特朗普新规,宁舍资金不让干预,白宫计划遇阻
一封拒信直接把美国高等教育圈搅得热闹非凡。10月10日,麻省理工学院(MIT)校长科恩布鲁斯一句“我无法支持这份协议”,彻底亮明了态度。这是第一个公开说“不”的顶尖大学,面对的是特朗普政府递过来的所谓“学术卓越联署协议”。
提案从头到尾都透着点意思。教育部长麦克马洪在10月1日给九所知名高校发邀请,说要签个协议:招生、评分、资金分配只看能力和客观标准;国际学生比例不能超过15%;学费五年内别涨价;招生时种族性别一律不考虑。听起来好像很公平竞争,其实味道有点变。
MIT没跟着起哄,很快就回了信。“不可接受的原则”这几个字写得够直接,他们觉得这样会限制言论自由,还影响学校自己的决定权。更重要的,一句话挑明:科研经费能不能拿,不应该靠谁愿意改变政策,而该看学术水平本身。
这种做法有点轴,但也挺刚。在现在美国这个环境下敢这么表态,不是谁都有胆量的事儿。毕竟联邦科研资金不是小钱,为了一纸合约放弃优先权,有可能后面在资源争夺里吃亏。但看看科恩布鲁斯列的数据就知道,她心里其实一点都不虚——SAT/ACT早恢复,全国领先;本科生超八成毕业没欠债;国际生占比只有10%,连要求线都不到。
意思太明显,就是我们自己玩的标准,比你那合同还严格,这些条款根本难不倒MIT。他们压根用不上什么优惠条件,也懒得陪你玩这些花样。
说到底,这次声明背后藏着一种深层的不信任感。特朗普团队打着提升卓越的大旗,其实就是想用钱当杠杆,把大学拉进自己的政治轨道里。不少人觉得这种操作有点把学校当工具使唤了,本来是独立机构,现在搞成政策棋子。
法律上可不是随便能转弯,美国最高法院1987年的南达科他州诉杜尔案定下规矩:政府可以附加拨款条件,但必须合理、不能逼到受助者无路可走。所以MIT才敢较真儿认定这个提议踩线了,“别无选择”的压力他们坚决不要。
言论自由也是重头戏之一,科恩布鲁斯专门强调:“必须允许出现‘不喜欢’的观点,要尊重交流。”还有自家制定的一套表达声明。这话摆出来,就是警告对方某些条款会堵住创新和思想流动,对以自由探索著称的学校来说简直不可思议。
不过风险肯定还是存在。如果特朗普团队哪天翻脸,以后分科研经费时故意卡你一下怎么办?没人保证不会被特殊照顾。但讲真,就算联邦的钱紧张了,作为全球最牛理工院校之一,每年吸引来的各种基金多得很,不至于坐吃山空。而且牌子响声誉大,那种价值别人抢不了,也剥夺不了,只能眼红去吧!
大家关心另一件事,如果更多顶级大学效仿MIT,都拒绝签约,那白宫的新政估计只能凉拌。如果反过来,大部分高校为了钱妥协,那麻省理工怕是真要孤军奋战。不过现实总归复杂,美国高校的问题不少,比如贵死人的学费、不透明操作、多元化风潮盖过实力这些毛病确实存在。有改革需求也正常,可方法选错容易适得其反,用金钱诱惑或威胁推行政策,是最容易惹出火药味的方法,因为它戳到了每个知识分子的敏感神经——自主权和独立性。
怎么改?与其胡萝卜加大棒地强制推动,还不如透明公开聊规则,让各方参与商量。这些校园毕竟不是企业,没有哪个教授或者学生希望被市场逻辑牵着鼻子走,自由与思想才是灵魂,否则再多资金砸进去也培养不了真正牛的人才出来。从这一波来看,可以理解为麻省理工捍卫的不只是利益,更是一种底色——为科学服务而非替政坛站台打杂,这是多数研究型大学共同坚持的小倔强吧!
局势怎么发展还不好说,不过可以确定的是,这封拒绝函已经像颗炸弹扔进池塘一样,在整个高教界激起涟漪。不管最后结果如何,各方围绕自主权与外部干预之间博弈都会持续发酵,美国大学以后怎么处理同类问题,说句老百姓的话,大伙只能边看边琢磨呗。
贵阳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